固化劑(硬化劑)是觸發高分子樹脂交聯反應的關鍵組分,其成分分析需根據樹脂體系(環氧、聚氨酯、丙烯酸等)和固化機理(加成、催化、氧化)設計檢測方案。
一、固化劑分類與核心成分
類型 代表物質 作用機理
環氧固化劑 脂肪胺()、聚酰胺、酸酐(鄰苯二甲酸酐)、潛伏型(雙氰胺) 開環加成反應
聚氨酯固化劑 多異氰酸酯(TDI、HDI、IPDI)、封閉型異氰酸酯(己內酰胺封閉物) -NCO與-OH反應
丙烯酸固化劑 過氧化物(BPO)、偶氮化合物(AIBN)、光引發劑(TPO、1173) 自由基引發聚合
橡膠硫化劑 、過氧化物(DCP)、金屬氧化物(ZnO) 硫鍵交聯/自由基交聯
硅膠固化劑 鉑金催化劑、有機錫(DBTDL)、硅氮烷 氫硅加成/縮合反應
二、關鍵分析項目與方法
1. 化學結構定性
傅里葉紅外光譜(FTIR):
環氧固化劑:胺類→ 3300 cm⁻1(N-H);酸酐→ 1850/1780 cm⁻1(C=O雙峰)
聚氨酯固化劑:2270 cm⁻1(-NCO特征峰);封閉型→ 1700 cm⁻1(酰胺I帶)
過氧化物:1770 cm⁻1(過氧羰基)
核磁共振(NMR):
1H NMR:胺基質子δ 1.0-3.0 ppm;異氰酸酯δ 3.5-4.0 ppm(-NCH₂-)
13C NMR:異氰酸酯碳δ 120-130 ppm(封閉型位移至δ 150-160 ppm)
2. 活性基團定量
目標基團 分析方法 計算依據
環氧固化劑-胺值 非水滴定(/冰醋酸) 胺值= (V×C×56.1)/m (mg KOH/g)
異氰酸酯含量 二正丁胺法滴定 NCO= (Vₛ-V₀)×C×4.2 / mₛ
過氧化物活性氧 量法/Na₂S₂O₃滴定 AO= (V×C×0.08)/m
酸酐當量 吡啶/甲醇皂化滴定 當量= mₛ / (V×C) (g/eq)
3. 分子特性分析
分子量與分布:
MALDI-TOF:聚醚胺固化劑分子量;
ESI-MS:離子型光引發劑鑒定(如鎓鹽)。
凝膠滲透色譜(GPC):聚酰胺固化劑(THF流動相),潛伏型雙氰胺(+LiBr)
質譜(MS):
熱行為分析:
雙氰胺熔融峰≈209℃ → 潛伏性驗證;
過氧化物分解峰(BPO≈105℃)。
差示掃描量熱(DSC):
熱重分析(TGA):封閉型異氰酸酯解封溫度(如己內酰胺封閉HDI≈150℃失重)。
三、特殊類型固化劑分析策略
1. 潛伏型固化劑(如雙氰胺/微膠囊)
包覆層分析:
SEM-EDS觀測微膠囊表面元素分布;
TGA-MS聯用檢測包覆材料裂解產物。
觸發溫度:
動態DSC測定放熱峰起始溫度。
2. 光固化劑
光引發效率:
實時紅外(RT-FTIR)監測雙鍵轉化率;
紫外吸收光譜(UV-Vis)匹配光源波長。
殘留光引發劑:
HPLC-UV檢測未反應TPO(限值[0.01)。
通過結構鑒定-活性定量-性能驗證的三級分析體系,可解析固化劑成分和大概含量,并預判其應用效能。
咨詢:中科任工13540018360(可加微)。